大唐种田指南_大唐种田指南 第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唐种田指南 第3节 (第5/8页)

偶尔开洋荤,高老庄人是不会吃的。

    品味半天只觉得这豆花比起方块豆腐要更软嫩,口感却不够扎实,但已算是难得的美味了。

    于四娘叹气道:“恐怕太公便是因为这方子才没了的。”她说的是对方坐车往返城镇最后人仰马翻去世。

    六郎也表示:“十二郎能跟着方子做出来也是老天开眼,若非如此就他那小身板实在不像是能下地的。”随后又担心道,“可若做豆腐,少不得要从农户转成商户,是要被后人戳脊梁骨的。”

    商人在唐代的地位还是低的,早期的商人之后都无法参与科举,哪怕是农户地位都在商户之上,可现在高长松家家资不丰,又只有他这个未被分田的未成年充当劳动力,若按老法子,怕是活都活不下来,此时若掌握手艺后转商户,起码能活,只是相较于他之前学子身份,落差未免太大。

    于四娘跟高六郎一阵唏嘘,又无可奈何,话毕,豆花也见底了。

    ……

    高长松的豆腐初亮相还是很成功的,这高老庄本就封闭,日日里就三十多户人相伴,乃至若有人打个喷嚏得了风寒,第二日便会有流水般的村人来慰问的地步,高长松整出豆腐在这可是大新闻,多少年都没有过的。

    若说豆花虽味美却不够厚实,后两日赠人的豆腐便很完美了,甚至比起古格镇上买的豆腥味更轻。

    高长松读书的镇名为古格,乌斯藏虽汉化得严重,城镇名却承袭了原唐代土蕃地城镇,他们这佛教也盛行些,不少城镇本名应源自梵语。

    之后几日总有人从高长松这买豆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