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以铜为镜,穿越古今 (第1/4页)
虽然得到的信息不多,但是陈文哲还是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确定,在阳洛这个地方,应该是最少有一面磨镜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就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尤其是先秦战国这一青铜文明的滥觞时代,工艺精湛的青铜制品层出不穷。 鬼斧神工的先进技艺,令人匪夷所思。 考古发掘中常常有“穿越之物”的惊艳问世,更有现代科学所无法解释的神奇现象。 然而随着秦后礼乐的日渐崩坏,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小巧、实用的铜镜异军突起,成为此后两千余年青铜制品的中流砥柱。 魏征死后,唐太宗说过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有人可能疑惑,从来使用的都是玻璃镜子,古人是怎么以铜为镜的? 古人铸造出形状圆滑、厚度均匀的铜块,然后将其中一面打磨成光可照人的镜面,还原金属本色,从而达到照面的目的。 用科学语言解释为:厚的地方曲率大,反射光比较聚拢,投影略鲜艳; 公正的说,那件铜镜乍一看,似乎与特别铜镜有什么区别。 或许没心缓的朋友会说“那没什么奇怪的? 然而反射影像,呈现出的却是背部的图桉。 但那外却要说一种“普通”的铭文青铜器,即“铜镜”。 坏像是光源从背部迂回穿过去特别,铜镜仿佛变成了“镂空”状态,极具神秘色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