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 第34节 (第8/9页)
却又出声询问: “既然说到翰林院的政务……张先生将来中选及第,想到翰林院去见一见世面么?” 张太岳微微一愣:“在下学识浅薄, 怕是跨不过翰林院的门槛。” 如果说八股科举是真真切切毫不掺假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那翰林院就是这条独木桥最光辉的顶点,卷王之王们独一无二的冠冕。以国朝规制而论, 唯有进士科一二甲中“英才出色”者, 才有资格遴选入翰林院中“知制诰”、“事修撰”,官职清贵而声势尊隆, 地位远在寻常小官之上,算是上岸后最好的归宿。 正因为是进士最好的归宿,混进去的难度才格外大。就往常的例子看, 即使有皇帝特施青目着意替补,那保底也得有个二甲前十五的功名,才能厚着一张脸皮在排资论辈等级森严的翰林院混得下去——换言之, 非得要有全国前十八的水平不可。 张太岳当然是天资卓越、才高当世的绝顶人物, 但能不能在这种级别的吃鸡大赛中杀出重围,其实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世子只笑了一笑:“张先生的才气,我当然是有信心的, 门槛再高, 也不打紧。只是我总是多心忧虑,怕张先生不愿意去跨翰林院的门槛呢。” 翰林院再清贵, 再显要,也要在朝局中随皇帝心意而摇摆。而禁苑宴游后元史案事发, 则无疑给翰林院上下埋了一颗无法拆除亦无法解释的政治地雷;无论如何哀求辩解托人求情,不敬高祖的污点决计洗刷不干净。皇帝哪怕为了表示对列祖列宗的一片拳拳孝心,也非得揭下他们一层皮不可。 正因如此,虽然时日延革局势多变,翰林院的声势却是一路倾颓低靡,看不出有什么扭转的迹象。一叶落而知秋将至,不少熟悉朝中局势的士子自然趋利避害,恐怕还要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