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41 (第3/4页)
周诚的答辩汇报是有PPT的,而且他做的相当详细,他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一番之后,便将话题切入到最重要的部分——‘质子刀’。 涉及到技术层面的东西,全部都是绝密,莫说是拿到毕业答辩上来讲,就连陈向阳院士都接触不到,周诚拿在答辩汇报上讲的东西都是他在理论上的研究与突破,等于是将他公开发表出去的那些论文串起来讲了一遍。 周诚发表出去的那些论文,只要是在这个研究领域的人,甭管是大牛还是小牛,亦或者是未熬出头的秃头精们,都看过,但能看懂多少、吸收多少,那可不敢保证。 周诚这会儿把这些论文串到一块儿讲,连前因后果都讲的明明白白,不仅说了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还细致地讲到产生那种想法之后,该如何一步一步去做,他又是如何紧扣核心问题去一步步解决……与会的人都听了个酣畅淋漓,很多原先想不明白的问题,被周诚这么一点拨,脑海中茅塞顿开。 遇到那些涉及到数学与物理的复杂演算部分,周诚不会轻而易举地跳过任何一个步骤,他拿着记号笔在白板上一边演算一边讲,让自己的答辩过程基本不留死角。 其它博士答辩只需要一小时的时间,不仅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地讲完,还能留给答辩评委充足的时间提问,周诚自己就讲了三个小时,等他讲完之后,答辩组的专家听得如痴如醉,还有一些没听懂的地方正在琢磨,正好到了答辩的环节,那些专家当场就问了。 “小周,你这份研究的意义,我们有目共睹。成功突破了技术封锁,将我们国家的半导体制造水平代入了国际超一流的水平,技术上的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