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章 仿造技术(下) (第2/4页)
因为纸张宽窄布局的原因,都和原作有区别,如果你临摹这些出版物上的字,就会陷入魔道。” “字体的结构、线条粗细会失真,遇到行内的专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我惊讶道:“那那幅《千字文》,是怎么仿制的?” 姜老笑道:“那是我一个徒弟仿的,算是臆造的作品,他为了练习篆书的线条,花了十年,硬生生的把手腕手背练到可以180度活动。” “纸要选泾县老宣,有清代的宣纸更好。笔要选湖州小狼毫,写好后,两张空白的薄宣纸夹好中间的作品,三纸合一。” “每年在梅雨天气阴天的时候,放在户外,如此三年,让纸张缓缓接触空气中的湿气,以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最后就是做旧了。” “吴熙载是清代篆书大家,他的作品真正懂行的人非常少,这个赵天翔显然不在此之列。” 我们听得都入了迷,我在想如果不是姜老跟我说了这些,打死我也想不到,仿造的工艺居然如此复杂。 姜老接着道:“你别小看了仿造,很多人认为仿造不入流,实际他们根本不懂!” “就拿京津冀一带假画行业来说,已经是科技化和程序化的天下。” “先选好画的题材,接着每个人分工,描图的描图、喷绘的喷绘、渲染的渲染。成画后的落款、题跋、做旧、装裱等程序,专人负责,成品还要检验。” 姜老打了个哈欠,他说他有点乏了。 他起身回到房间休息,突然,姜老站住挠挠脑袋道:“哎?我怎么总觉得我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跟你们聊了这么久,是什么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