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7节 (第1/7页)
那些日食期间得到的数据,也很可能是因为仪器由于赤道温度变化而不够可靠。反正就是精密测量不够。 总之,古尔斯特兰德断言诺贝尔奖这一伟大奖项不应授予一个高度思辨的理论。它虽然现在引发了公众狂热,但很快就会消退。 瑞典皇家科学院有些人意识到了古尔斯特兰德的报告有些过于简单,内容大都只是推测,并没有给出足够的数理反驳理由。但古尔斯特兰德毕竟手握一块诺奖,在瑞典是个德高望重的教授,不太好得罪。 此外,爱因斯坦的死对头,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后来变成“钠脆物理学家”的莱纳德也极力反对相对论,四处宣扬相对论并没有得到实验验证。 所以,即便在日食观测、解释水星轨道运动后,诺奖评委会还是拒绝了给爱因斯坦授奖。 诺奖评委会主席阿雷尼乌斯为了平息李谕、普朗克、洛伦兹等大佬的疑惑,亲自给他们写信进行解释:“我们拒绝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他的工作是纯理论的,缺乏实验基础,而且一般认为并不涉及任何新定律的发现。” 李谕等人不可能影响评委会的决定,毕竟奖金是人家发放。 就这样,19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另一位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毕业生———纪尧姆。 纪尧姆是国际计量局局长,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其实真的一般:他使人们相信标准量器更为精确,并且发现金属合金能够用于制造优质量杆等。 正好对应了此时评委会三名委员注重“实验测量技巧”的特点。 李谕事后只能给爱因斯坦写信感叹:“谁都看得出,物理学界已经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