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3 章 裁新衣 (第3/6页)
香园顾氏的儿媳所创),但凡敢做衣服的店铺,必有技艺出众的绣娘。 春日说热不热,说冷不冷,正是穿绫罗的好时候。 时下正流行十幅裙,“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不无美秀”,花纹则以大小团花、飞雀、山水景为主。 据说,京中流行浓艳之色,锦缎中夹杂金银丝线,光华灿烂。黄夫人曾提到过一种毛锦,是将雀毛织入缎内,华丽非常,让程丹若想起了贾宝玉的雀金裘。 价格也很感人,每匹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 什么概念呢?如今年景不错,白米每斗价钱一百二十文,值银一钱,平民百姓犹且觉得贵。 十钱等于一两,五十两就是五百余斗米。 一斗米约十八斤。 现代米价贱,三块钱一斤算好了,一匹布就是两万七。更不要说古代很多人根吃不上大米,论价值还得往上翻。 这恐怕也只有国公府的少爷才穿得起。 江南一带则偏好淡雅,绫罗以山水刺绣为主,对布料的工艺相对要求不高。然而即便如此,今天两位陈姑娘做里外两身衣裳,用的也不是极好的料子,也要花掉二、三十两银子。 陈老爷一个月的俸禄是二十四石米,十斗为一石,所以按照米价,折银二十四两银子。 虽然官员并不靠俸禄吃饭,但程丹若算完这一笔账,实在没脸也做一身这么贵的衣服。 相较而言,棉布更合适。 上海的标布是出了名的,此时的松江府亦然,且价格十分友好,最好的棉布每匹才二钱左右。里外做一身簇新的,加上人工费,大概在三钱银子上下。 全天然的纯棉布,还有啥不满足的。 黄夫人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