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660节 (第1/6页)
汪百川满是期待的交代起工作,“汇总实验数据。我们回去以后,论证一下材料密度问题,下一次降低材料密度,争取找到反应的临界线。” …… 于此同时。 f射线实验组也在总结收获。 他们使用内置微型核反应堆的f射线发生设备,定点完成f射线的释放也可以算作实验范畴。 从第一次定点到最终的点火,他们总计进行了七次释放实验,同时使用了大量精细设备进行数据检测,也对于f射线的释放距离、时间、强度有了更多更详细的了解。 总结会议上。 刘云利说起了数据,“这一次的释放距离为211公里左右,射线是圆柱形态,直径1.13厘米。” “释放口射线强度7.8倍率。” “从点火反应来看,211公里位置,强度并没有明显下降。” “我们以此判断,射线释放覆盖的最远距离超过500公里,对比3号设备提升近一倍……” “同时,我们精准的测定了持续时间,为1.192秒。” 这个数据说出来,廖建国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1.192秒,比最开始不到0.1秒长了十几倍啊!” “现在可以肯定,内部能量强度和射线持续时间呈现直接性的正相关。” “等会后,大家都做个总结,我们写一份报告上去。” 其他人都跟着点头。 刘云利做完了报告以后,则思考起一个问题。 f射线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