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_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68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682节 (第3/5页)

,温度会分为常规温度和体感温度。

    常规温度指的是被加热的程度,可以理解为分子的活跃度,而体感温度自然不用多说,就是人体的实际感受。

    一般实验室来说,温度指的是粒子的活跃度。

    在几亿摄氏度的超高温下,粒子被加热到离子状态,也只有异常活跃的离子状态才会发生核聚变反应。

    但内层的隔热材料,并不是承受极度摄氏度的高温。

    原因很简单:密度。

    举个日常的例子来解释,水蒸气的温度能够超过100摄氏度,但手臂从水蒸气上经过不一定会被烫伤。

    如果换做是开水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因为水蒸气的密度低,而水的密度高,给人带来的体感就不是一个级别上的。

    核聚变装置的隔热材料,要比内部发生聚变反应的离子态物质高的多,自然就不会承受几亿摄氏度的高温。

    当然,隔热材料承受的温度也不低。

    但内层还有吸收能力的强湮灭力场薄层,内层隔热材料的熔点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其实隔热材料的熔点并不是大问题,国内已经制造过了人造太阳装置,装置内发生聚变反应时,也能够达到超过1亿摄氏度的超高温。

    在没有强湮灭力场薄层的辅助下,内层材料也是能够承受住的。

    材料难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要应对中子撞击,以及长期处在极为恶劣环境下是否能够保证性能稳定。

    材料的寿命是个大问题。

    外层材料相对还好一些,内层要更换材料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橡胶。

    复合橡胶用于密封有很多好处,但橡胶的寿命是个大问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