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春_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看宋阅的道德困境by陌上庭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看宋阅的道德困境by陌上庭前 (第2/11页)

开始正文之前,我有必要申明:我的所有解读都是出于我个人的理解,而我的个人理解极大受限于我极其有限的智识。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谅解,也非常欢迎大家的批评。我将参考书目附在最后,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查阅。

    是一部对我影响巨大的著作,作者纳斯鲍姆回归古希腊悲剧与哲学,对何为好的生活这一贯穿人类生命与历史的问题作出回应。这里的善,指的是一种可能实现的人类生活的欣欣向荣或者幸福(刘文瑾   2008:75),也就是动态性地过一种对个人来说是好的生活(同上)。

    在柏拉图处,好的生活是一种理性自足的生活。柏拉图推崇完美的理性,贬低感性与身体欲望,认为人只要摒除理性以外的困扰,就能够获得某种确定性,足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而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尽管也认同理性、沉思与自足生活的重要性,但他同样认可感情、身体欲望、各种珍贵的社会关系对于人构筑美好生活的意义。在亚里士多德处,好的生活实质是社会性的,   同外界和他人的关系密切相关(同上)。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这要求人对于外在的关系、环境保持开放性。爱、友谊、政治、达成目的所需的资源、机遇、手段这些是所谓的外在善,它们对于构建一个丰富的好生活而言是无比珍贵、不可或缺的。

    不幸的是,这些外在善脆弱而易受伤害。

    纳斯鲍姆延续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表明自己的观点:其一,好的生活是非常脆弱的,受人类无法控制的运气的影响;其二,人还会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如情感的影响;其三,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诸价值之争,即构筑一个好的生活的要求可能是彼此冲突的。

    人类命运的悲剧性色彩正体现在这无可回避的冲突之中: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