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兵制 (第1/15页)
这一篇相关不算字数,只是为了顺利写作备份一下 宋朝兵制 中国宋朝(96o~1279)重建统一的封建政权,南方经济展较快,北和西北地区民族/矛盾转趋激烈。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后,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军事制度生巨大变化。北宋时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湘军;率臣,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是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事毕皆撤销。 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遇有战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领兵出征,从而实现了“兵之权”与“握兵之重”的分离。这种体制对于消除中唐以来绵延2oo多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确实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各小**队中的精兵被收编入禁军,编入殿前司1127年后,金兵继续南下,宋政权偏安江左。北宋和南宋的军事制度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总的是吸取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皇帝加强集权,削弱大将兵权,以文臣御武事;集中大量财力、物力,供养大批招募来的军队,募兵制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