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记_贾生---- 一事无成的成功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贾生---- 一事无成的成功者 (第5/41页)

百石,通常是替皇帝解释经典,起草文件,在被提问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干这个工作的,都是很有实力的学者,象被张良请来,帮着刘邦那个傻儿子的四个家伙(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角里先生周术),就是“秦博士”,也就是秦朝时的博士。后来,汉独尊儒术,更分化出“五经博士”的职务,也就是专门讲解传授儒门诸经的人员。

    因为当博士需要很强的专业素养,所以一般人是干不了的,那些贵人们也不会把自己的人向这里安插,技术饭可不是说一句“老子是X领导的人”就能吃的,又因为积累知识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干这个的一般都是中年向上的人,还有很多白头发的老博士。

    在这些人里面,当时才二十出头的贾谊是最年轻的一个,但他却一点儿客气或怯懦的意思也没有,并且,他的才华,也的确可以支持他的这种自信。

    那时的皇帝其实基本上是没什么文化的,从那位斩蛇起义的汉高祖开始,一开口就是粗口村言,常会有些例如“废儒,竖子”之类的妙语向外乱蹦,可这种话当然不能落到诏书上面,所以所谓“书诏”这个工作基本上就是把皇帝的口语改造成很高雅的书面语的一个翻译过程。

    但这一下问题就来了,翻译是什么?信达雅,那一条不到位都不行,妄表皇意?找死!妄匿皇意?找死!妄蔑皇意?更是找死!

    当然,这种说话略有一点夸张,至少考史记汉书诸典,都没见过因未达君意而死的倒霉蛋,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所以每有诏议下,诸生都要“群议”,大家一齐讨论,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家一齐签个名负责,要得罪就一起倒霉,谁也别想溜。

    贾谊他不管这么多,少年得志,胸负大才,他啥也不怕,一有诏议下来,他就哗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