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_第66章 汝州官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6章 汝州官窑 (第1/4页)

    在古代,出行最便利的方式是走水路。

    苏轼目前寄居在常州,就是现代那个常州。

    京杭大运河直接通那里,正常傅斯年一行人直接坐船走就好。

    但接苏轼是附带的工作,去汝州给宋徽宗办事才是主题。

    好在汝州比较近大概三百多里,傅斯年决定将队伍分为两路。

    内侍与太医先不出发,就在汴梁等他回来,傅斯年自己则带少数侍卫,先去汝州公干。

    如果沿途在驿站换马疾驰,这个距离正常一天就能跑到。

    但傅斯年刚学会骑马不久,还没法长途奔驰,只能骑着慢慢走。

    即便如此,五天时间也足够往返。

    这次出巡,傅斯年负有监察沿途矿产的职责,因此是带了正式差遣的,乃是御遣的制使,就是宋代的钦差。

    钦差这个词,元代以后才出现,最早记载这个称呼的人,一般人都耳熟能详,竟是元曲大家关汉卿!

    所以看过水浒的人,总听别人称呼杨志为杨制使,说的就是他曾奉命押运花石纲。

    但同样是制使,权责可是有大有小。

    就比如相公这个称呼,在宋代基本三品以上的官员,都会被称一声相公,那是一种尊称。

    同样是制使,傅斯年是皇帝亲自任命的,还负有监察的职责,到了地方上,那是见官大一级的。

    沿途他尽量不sao扰地方,只在驿站歇脚,也不跟地方官打招呼,没事麻烦别人做什么?

    说了也无非是喝酒送礼那一套,他傅斯年还缺那点散碎银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