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太夫人的荣华富贵 第42节 (第6/9页)
比想象中足,但小的挖了一点土看过,和山脚下的土没什么区别……思来想去只能是和野豆子有关。” 山上的种地条件远不如山脚下。土层不如山脚下厚。肥也不如山脚下沤得好。按照牛多的推算,山上那块地种了一两年后就该大大地减产,但实际减产没那么多。 牛多心里起了猜测,但也不敢冒险把野豆子往山脚下的良田里撒。 他内心非常羞愧,觉得自己这个发现还称不上是能让粮食增产的重大发现。要不是亲戚生命垂危,牛多怕是会把这个发现捂得死死的,轻易不敢说出口贻笑大方。 万商却听得眼睛亮起来了。 她看过科普。 农耕文明刚刚出现时,那时的种地技术非常低级。当时的人不会追肥,开垦出一块地后,先种上两年,当肥力不够、粮食减产后,他们就抛弃那块地,换个地方重新开垦一块地。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人均耕地越来越少,这方法很快就行不通了。 然后,人们发明了用肥料保养土地的方法。这个肥料一般都是指人牲粪便。但其实还存在一种绿肥!比如说在种植一种主要作物时,间种或者套种豆科植物,就能增加该主要作物的氮素营养,促进它生长,而且还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草和病虫害! 不过,对于绿肥的了解,万商只知道这些,再多就没有了。 绿肥要配合间种套种技术。据说这种技术在魏晋时期已经萌芽,在南宋时期出现了相应种植体系,然后在明清时期发展到巅峰。万商不知道游戏成真后,时人的种植技术偏向于真实历史的哪个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到明清时期的那种高度。 有人说,清朝人口大爆发是因为红薯。万商还在网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