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一章 黄河的隐患 (第2/5页)
危啊?可是若我不这么做,如今出海口形势同样不算乐观,若是泥沙淤积多了,迟早有一日会出现黄水倒灌,总之……进退两难啊。尤其是去年这场大水,至今洪泽湖水位高涨不退,又要如何是好?我也不过是靠着这几十年治河的经验,在河道上苦苦支撑罢了。” “黎总河,其实我……我能够在您幕下效力十年,也是因为……因为我清楚,总河或许,已经是如今最适合治河的朝臣了啊?”包世臣回想着黄河现状,却也寻不出两相兼顾的办法。 原来,黎世序所言“引黄入湖”,乃是他在治河之中选择的一种颇为无奈的手段。清初黄河治理,理念基本继承明末潘季驯“束水攻沙,蓄清敌黄”之法,并由河臣靳辅、陈潢相继实践。这套治河方案的基本思路,乃是收束下游地段黄河,使黄河入海水流加快,进而通过冲击力带走淤积在河中的泥沙。并加强清口建设,利用淮安上游的洪泽湖蓄水,在黄河泥沙淤积严重之时,用洪泽湖水的冲击力带走泥沙。为了避免洪泽湖修建之后蓄水过盛,亦或出现决口等问题,清廷也加强了洪泽湖以南堤坝的修建,便是后世高家堰了。自靳辅、陈潢治河之后,黄河虽然不能全无灾祸,但严重的水灾显然减少了许多。直到乾隆后期,黄河下游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黄河长年在入海时带入大量积沙,随着积沙不断淤积,黄河在康熙之时的云梯关入海口,已经渐渐被沙地填平,成了内地,而实际的黄河入海口则一直不断向东延伸,至嘉庆中期,距离康熙朝入海口已有百余里之距。这样当然也为江苏省扩充了不少土地,但新的入海口却因为距离清口、淮安过于遥远,淤沙不易清除,进而出现了泥沙淤积,并导致黄河水因无法入海而回流。嘉庆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