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章 野生大豆 (第2/11页)
航炮何贵感觉已经过时了,所以干脆不装,没有这个更好看一些。 22m系列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历了四代,第一代M0,试验机,第二代M1,第三代M2,第四代才是M3。 其实前面几个型号都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设计要求是满载起飞达到121吨,但是实际第一次才90多吨。 当然一切都是理论数字,22M3理论上可以载弹24吨,但是一般的来说也就十吨,也就挂载两枚五吨重的反舰导弹。 22M3本身就是针对航母战斗群的,满载24吨,那么作战半径以及速度肯定就达不到最高。 何贵把机腹里面一些液压控制设备清除之后,还可以增加载弹量。 宽敞的组装车间里面,何贵用机械搬运各种的材料,这里的天车也是遥控指挥的,说实话这玩意一个人搞,的确有些慢。 但是没办法,自己随时要消失一阵时间,慢慢来吧,好在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是为了方便考虑。 第一根大梁开始落在了指定的位置,这可不是说随便找个地方开始组装这么一个大家伙,厂房就比这个大家伙宽不了多少。 第一根受力梁放下,然后第二根,第三根。 厂房上面安装的激光定位系统,下面材料按照准确的位置放好。 早期飞机大梁很多还是采用的铆钉类的结构,那个时候因为金属的热胀冷缩的焊接工艺不过关,焊接经常出现一些问题。 后来因为铆钉重量大,加上焊接技术突破。 梁与梁的位置都有接口的,接口对准,然后加热,最后焊接。 这样飞机以后就是一个整体,热胀冷缩也不会因为内部应力变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