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寒武纪(Cambrian)资料z (第7/9页)
0世纪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使科学界摈弃了长期以来认为在寒武纪之前不可能出现后生动物化石的传统观念。所谓后生动物即是指相对于原生动物的各种多细胞动物。 [编辑本段]闻名的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 山东张夏、崮山、馒头山一带,寒武纪地层发育和出露都十分良好,而且紧靠津浦铁路交通便利,早在19世纪末就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重视。1903年美国地质学家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在张夏、崮山、莱芜九龙山等地测量了剖面,采集了化石,对寒武纪地层作了初步划分,其研究成果于1907年正式发表,将张夏、崮山一带的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馒头页岩、张夏灰岩、崮山页岩、炒米店灰岩。之后美国古生物学家毕可脱(1913年)、日本人远藤隆次(1939年)、小林贞一(1941年、1942年、1955年)均相继研究过张夏、崮山一带寒武纪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孙云铸教授从1923年起对张夏、崮山地区的寒武系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研究,对寒武纪地层做了划分。1953年卢衍豪、董南庭重新观察了张夏、崮山一带寒武纪标准剖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把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的馒头页岩自下而上再分为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并把前两个组置于下寒武统,把后一个组归入中寒武纪,炒米店灰岩再分为凤山组及长山组,将张夏地区寒武系确定为7个单位和17个三叶虫化石带。此后,有关地质院校,如北京地质学院等,以及山东省地质局等单位,先后对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作过大量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